习文化传播史 探译介新世界——外国语学院举办孙立春教授学术讲座
为进一步启发外语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深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外传播与交流的认识,2020年12月11日,外国语学院特邀杭州师范大学孙立春教授于文一120为日语系学生作《中国当代小说在日译介与传播70年》的专题分享,带领师生一同走进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史。学院院长庞继贤、党委书记刘春香、院长助理陈存军、各系所主任出席此次活动,讲座由日语系系主任王晓范主持。
讲座伊始,孙立春教授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现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情况——日本译入、中国译出,对时间线进行了解读,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向同学们清晰明了的讲解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于中日建交开始正常化的第一阶段(1949-1972),日本向中国文艺界传递信息,表示“要摄取新建设着的中国文化艺术以普及与日本人民之中”。中国文联随即发出公开信,对日本文化届表示欢迎和支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日恢复邦交的二十多年里,日本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同步翻译了大量中国当代小说。由于翻译的作品带有政治因素,日本在翻译作品时无需考虑小说的版权费用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传播。中国也出于国际形势的考虑,主动且积极地向日本进行主流文学作品的推荐。
其次是第二阶段(1972-1992)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日本各界了解中国地官方信息渠道正式打开。大批日本人士怀着对历史的赎罪意识,产生了重新认识中国的愿望。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了解中国,并把真实的信息传到日本国内,同时日本的民众也通过各种渠道寻求新中国的消息。
这段时间,两国关系急剧升温,日本出版界借机出版了很多中国当代小说。但由于中国文革的影响,出版的书籍选题不同于之前的意识形态。文革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他们原来的观念。他们试图独立思考,以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剖析、判断中国的情况,力图摒弃文革中“左”的干扰。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开始呈现审美多元化,新一代的译者和研究者们也逐渐以审美纯文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当代小说。
最后是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苏东剧变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政治巨变,日本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的坚守问题上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国内政治思潮整体右倾化的大趋势面前,日共也开始从革命政党转变为温和的改良政党,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中开始衰弱。
在讲座中,孙立春提到,1949年至今,日本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是中国当代文学由单极化向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针对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不同境遇,他分析了国际形势、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以及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变迁对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版权、主流诗对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讲座的最后,师生们争相提问交流,孙立春结合自己的经历,耐心细致地解答了师生们的疑惑。活跃的互动环节使得整个讲座气氛欢快轻松。
文字 / 张一池
编辑 / 朱思钰